漫回首“百年歌曲“
散文  2016年09月10日  阅读:2310

(<祖国歌>李叔同作词,1902年》

回望神话,

初窥现代,

隐忧种种……

歌词半文半白,“白话文”大门尚未完全开启。

(歌词大意:“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呜呼大国民!唯我大国民!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声价。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呜呼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升太平?”)

《1905年杨度作词的<黄河>》》

最后于20世纪伊始再忆一次大汉风。

外辱隐隐至,心慨愤。

往古英雄形象凸显上升天空。预示20世纪将再次“呼唤英雄”。

(歌词大意:“黄河黄河出自昆仑山,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古来圣贤,生此河干,独立堤上,心思旷然,长城外,河套边,黄沙白草无人烟,思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誓不战胜终不还”)

《李叔同的<送别>,1906年作》

告别古典,竟在一曲,哀音袅袅。作者时年26岁,古国青年,苍老中透出青春;19世纪的纪念曲,告别曲,对苍茫古国历史的最后一次缱绻回眸。后面是20世纪漫漫长途。此后的人们对19世纪再不复怀念矣!……

(歌词大意:“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脚,之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1926年邝鄘作词的<国民革命歌>》》

北伐革命,

目标单纯,

同仇敌忾

当时的歌曲还有《工农兵联合起来》,传播孙文主义的歌曲《天下为公》等。

(又名《打倒列强》及《北伐军军歌》歌词大意:“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曲调借用法国民谣《你睡吗》,简单易懂,寥寥几语,节奏鲜明,适合文化不高士兵及普罗大众)

《<毕业歌>,田汉作词,1934年》

这首歌原是为电影《桃李劫》所做插曲,因其唤醒青年学子投身抗战,在历史上和青年中形成影响。此歌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为哲学,以慷慨陈词的事实说理作叙述,激励青年学子投身救亡,效死沙场,指出青春在此时代无择选。

30年代年至40年代初的十几年,是20世纪优秀歌曲喷涌最多的年代,歌曲,从文化上统一了国家思想,民族意识,个人意志和方向。——从艺术产生源说属于沧桑易赋安乐难工。

(歌词大意:“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沦丧,我们要做主人拼死沙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决心拿起枪,拿起枪,我们要和侵略者血战一场,同学们,肩负起天下的兴亡!”)

《<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曲》

原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作于民族灾难深重的1935年,北方国土沦丧,全面抗战一触即发,国危唤良将,疾风现文胆,这首后来被新中国定为《国歌》的歌,它的歌词,最初是匆匆潦草写在一张香烟纸背面的。

同时期先后流行的歌还有《大刀进行曲》《五月的鲜花》,《铁蹄下的歌女》等。30年代及40年代初抗战好歌非常密集,如,杨靖宇将军作词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山河欲裂,万里隆隆,大炮的响声,帝国主义宰割弱小民族的象征,国家既亡,家何能存?根本没有和平,黑暗光明,生死线上来决定,崛起呀!中韩民众,既有血又有铁,只待去冲锋”如,莫耶词、郑律成曲的《延安颂》等。

(歌词大意:“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进!”)

《<松花江上>,张寒晖词,1936年作》

一首凄婉感人的抗战流行歌曲,它抓住一条祖国宝贵江河——松花江,呼唤返回家乡收复国土,它的艺术上的婉约哀诉与豪放喷涌的“壮怀激烈”有异曲同工之妙。1936年秋,东三省学生及难民在西安痛哭流涕诉说国土沦丧背井离乡,作者亲历场景有感而作。这首歌词之创造,还受到抗战将领王以哲将军为“九一八”事变题词的启发:“我们何时能返那美丽的田园?何时能慰我们的祖宗于地下?又何时能救我亲爱的父老兄弟姐妹于水火之中”?此歌最初流传于西安,后流传于全国,点燃“还我河山”烈焰。

(歌词大意:“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我的家乡,哪年哪月才能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光未然作词的<黄水谣>,1939年》

民族魂的唤醒,唯产生于生死攸关。

此时民族精神已苏醒,渐渐凝聚了伟力,此歌为纪。

光未然还有著名《黄河颂》“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摇篮,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周围扮演”,此词伟矣,唤起民魂。

(《黄水谣》歌词大意:“黄水奔腾向东方,河流万里长,水又急,浪又高,奔腾叫啸如虎狼。开河渠,筑堤坝,河东千里成沃野,……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秧,奸淫烧杀一片凄凉,男女老少四处逃亡,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丢掉了爹娘回不了家乡”)

《抗战名歌<保卫黄河>,1939年》

全面行动的号召——历史骤然掀开一页!

此歌以黄河名义号令,故伟力大矣,由此达成抗战思想统一,找到思想哲学上的深度根据。

(未光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即《保卫黄河》大意:“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拿起了土枪洋枪,挥舞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1950年,建设时代的标志歌曲<歌唱祖国>,王莘词曲》

它是50、60年代唱红的歌,标示一个和平岁月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始。此歌作于1949年国庆,它有自信,有新生活展望,完全不同于旧中国的歌曲。新社会、新建设、新学习、新的人民气概,在这支歌充分展现,在几十年里,在“广播年代”,中央台早新闻天天播放这歌曲。

20世纪,应有两个时期,集中地产生过优秀歌曲:一个30年代抗战烽火中,一个50至60年代热情的和平建设中,如50、60年代的《上甘岭》插曲,(“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如1951年美丽其其格词曲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兰兰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1957年的反映时代爱情、吸收苏北民歌的《九九艳阳天》,再如,管桦词的《我们的田野》,(“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湖水,流过无边的稻田”),1961年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1961年阎肃作词的《我爱祖国的蓝天》,1963年劫夫作的《我们走在大路上》,1963年洪源的《学习雷锋好榜样》等,它们反映出新时代、新风尚、新道德,记录着一二三代人的建设与卫国理想。

自50年代起,工农兵是社会主体,歌唱工农作品非常密集,如《咱们工人有力量》《人民的红五月》等。

(歌词大意: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家乡,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坚强如钢……)

《1953年,<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郭沫若词,马思聪曲》

一支最重要的“新中国理想主义”歌曲。或“共产理想”歌曲。对几代人影响深远。“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她燃烧的对象是少年,这是一支少年圣火,为少先队基本歌曲,她把全国少年精神凝聚为一个中心点(后60年代改为《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并歌词有改动)

最初的歌词由诗人郭沫若作,明了易记,目标明确,富于激情;马思聪的曲谱类似国际童子军军歌,铿锵有力,节奏明快。

一批批50、60年代少年,在队旗下誓词:“为了新中国建设而奋斗”!圣洁泪水打湿衣襟领巾——“钢”的一生,一瞬铸成——一个人类从未有过新的社会大家庭理想,一个秩序、文明、繁荣、平等的新国家蓝图在心中绘就。

次年,1954年,诞生了新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宪法为共和国基本础石。(台湾作家李敖曾称赞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宪法:可同美国《人权宣言》媲美,公民的言论的自由,思想的自由,出版的自由,结社的自由,游行示威的自由等等,全都有,只要一条条全部落实,新中国是世界上顶好的国家!)

而其后,实现共同的“新中国理想”难矣——百曲千折万种沧桑,残酷风雨歧路多多,途遇万怪妖魔百怪云烟,一代代唱过这支歌的人回味理想初心难改,舔着断折翅膀和累累伤口,仰望天路茫茫去圣既遥……

(最早《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词大意:“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团结起来继承我们的父兄,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学习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太阳,照亮了新中国的方向,黑暗势力已从全中国扫荡……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

(后60年代初少先队队歌改动为《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歌词大意:“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烈光荣传统,爱国家爱人民,鲜艳红领巾飘扬前胸,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坚决斗争,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50年代少年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乔羽词,刘炽曲,1955年作》

回忆这支歌,一代1950年左右出生的第一代“共和国人”人,将忆旧伤怀,“追忆逝水年华”,慨叹理想!因为当时学校里、课堂中经常飘出这首歌。它是故事片《祖国的花朵》中插曲,新中国刚打完抗美援朝,和平与幸福生活展望刚开始,一切,充满了憧憬诱惑,(人们完全不知道后面的“极左”,压抑,国营期的官僚,特权,和新的不平等,等等,将紧随介入新社会新生活里)理想,理想的洁白鸽群就要放飞于少年们手上!风风雨雨,沐风淋雨,几代人都唱过此歌。

镜头:这是一个遥远年代北京之夏,北海公园,青少年的生活热情在蒸发——

(歌词大意:“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1956》

一首苏联歌曲,但它已经“嫁接”成活为一首中国歌。

二战以后,社会主义阵营的胜利,指出资本世界以外,人类生活可能存在的另一个新的方向。50年代大批苏联技术专家进入中国,“援建”工业化,也带来大批苏联歌曲,这是中苏文化“蜜月”期,《三套车》《小路》《喀秋莎》等对几代人产生影响。

20世纪早期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词作者米哈伊尔•马都索夫斯基,曲作者瓦西里索维约夫•谢多伊,薛范翻译。

欧美、及亚洲各国等的歌曲,都曾进入我国,特别是民歌,但都没有原苏联歌曲和文学的影响深远,它说明歌曲具有的世界性和人类共用性,但主要是共同道路及共同命运作选择。

(歌词大意: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风儿也不再沙沙响,夜色多美好,令人心神往,在这美好的晚上。 我的心上人坐在我身旁,悄悄望着我不声响,我想开口讲,但又难为情,多少话儿留在心上。长夜快过去,天刚蒙蒙亮,衷心祝福你好姑娘,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有争议的1958年“大跃进民歌”》

数量之大,在当时影响之广,对当年的人影响很大。但其后的人们知之寥寥,或不了解。大跃进产生了两种“民歌”:一种念的,写的,为诗词民谣类型;一种唱的;均群众即兴自创口头文化。

产生源基本在农村为多,在原本民歌的基础上(各个地方民歌谣曲),进行填新词,“旧瓶装新酒”,是配合即时生产教育的产物,多数并未流传下来,及进入音乐史。此段历史有争议。但这一笔不应略过。

(引本人童年时记忆的吉林农村的《巴吉垒公社之歌》,大意:“巴吉垒哪个人民意志坚哪,翻江移海推倒山,跃进振奋要向前,修公路长又宽,修水利种稻田,搞好基肥大生产,工人建设要支援,共产主义大无边……”)

《关于“文革”期的歌曲,1966——1976年》

代表性歌曲《红卫兵战歌》《草原上红卫兵见到毛主席》等

大量的“毛主席语录歌”,主要的有几十首上百首;及劫夫作曲的大量“毛泽东诗词”歌曲,如《沁园春 •雪》《七律•长征》《蝶恋花•答李淑一》等。

各个地方还自创大批“地方组织”歌曲,为一特色(既学生、工人自行成立的“造反组织”,称公社、兵团等的歌曲)数目惊人,出现时间很短,其后基本完全散佚。

有一批现代京剧,如《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至今还在唱,应是京剧从古装剧到现代版的一个革新尝试。

还有歌唱祖国领土西沙的,军旅歌曲等(如《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农业、工业的歌曲也很多;提倡学生“学军、学工”,产生一批新的与工农兵结合的歌曲,及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歌曲,如影片《创业》主题歌;提倡干部、医生下乡的即时歌曲。还有配合大批知青建设新农村的一批歌曲、及电影插曲。

还有许多地方歌,地域的,少数民族歌曲,及歌唱生活、劳动的……这些不能简单列入“政化”范畴。甚至流行过西哈努克亲王词曲的一支抒情歌《啊,中国》

也流行一些激进极“左”化思潮歌曲,如“打倒美帝打倒苏修”内容的,批斗“走资派”的等。

但如果整理20世纪完整“历史歌曲”,则不可绕过此章。并应采取客观而非“简单化”“概念化”态度勘查。

——“地下的歌曲”,或曰“大地的歌曲”,自发性的,青春产生的,集体创造的,有重新思考再认识的性质,也产于文革后期,那就是“知青歌曲”,被主流音乐史至今忽略的特殊时代歌曲。

(引本人搜集记录长春市的文革地方派别组织歌曲《长春公社战歌》,大意:“前进吧前进前进,英雄的长春公社!穿过硝烟穿过战火,穿过战友血泊;惊涛骇浪我们去踏平,光辉前程我们去开辟,为了保卫毛主席,长春公社社员决心流尽最后一滴血,战斗到胜利黎明!……”)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知青歌曲”》

孑世独立知青歌。噫!没有知青歌曲的20世纪歌史是不完整的歌史,不真确和残缺歌史。在知青之前,在一个过分政治的国度,一切歌曲都是别人制作好,大家来唱,是“类感情”,知青第一次自作自唱,独立表述本体心声。知青歌曲代表作:如《南京之歌》《边疆》《杭州之歌》《重庆之歌》《站台》《惜别》等。知青歌曲是建国后独立的青春精神与大地民间的第一次真正大胆结合,它吸收了苏俄为主二战歌曲、世界民谣、20世纪初年的历史歌曲、外国革命歌曲、北方及西北民歌、20世纪早年电影插曲等。知青歌曲有对自己命运的刻画“沉重地修理地球,是我们神圣的天职,苦难的命运啊”,及对其后理想路程的预言“啊,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威武雄壮”。知青歌曲《南京之歌》作者任毅因思想越界被判10年重刑。知青切近土地杜甫式的认识,对大地与人民之路重新思考,知青歌曲的另一贡献是对当年“爱情禁区”的突破,知青歌曲曾受到查抄,被列“禁歌”,这是最早摸索探路的青春艺术。知青歌曲以口头及手抄流传全国,在个人自创基础上集体添加完善,在文化准备上悄然统一了“知青精神”,为其后的“知青文学”“新诗潮”扫平荆路。

(引本人搜集记录《南京之歌》,大意:“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美丽的扬子江畔,可爱的南京古城,我可爱的家乡,啊,长虹般大桥横跨长江多么雄壮,生活的心酸,你抛弃了我的理想。告别了妈妈,再见了家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已伴随青春史册,一去不复返。当我吻别了你,亲爱的姑娘,擦干了眼中泪水,去掉了心中忧伤,啊心上的人我离别了你,奔向远方,爱情的花朵永在我心中开放。跟着太阳去,伴着月亮归,沉重地修理地球,是我们神圣的天职,苦难的命运;啊,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威武雄壮,魏巍的钟山永远耸立在我的家乡”。《重庆之歌》歌词大意:“长江嘉陵江水后浪推前浪,知识青年漂流到远方”)

《“伤痕文学”时期歌曲<心中的玫瑰>》

乔羽作词,为改革初年歌曲。此时期影视与文学,歌曲等,主要反映极左年代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右派”干部、及高、中级知识分子的控诉。(但忽略了人群中更大数量的遭受“出身论”长期歧视的青中年心声),(更无反映“黑五类”“黑七类”等),一是当时环境定论模糊不清,二是因他们居于社会最底层,长期失去本体话语权。此歌由于电影《泪痕》的播放,而流传,歌词单纯,易唱易记,故很多人用它作为自己压抑与坎坷经历的“代用品”,虽并不完全吻合。那个时期还有一批类似歌。

(歌词大意:“在我心灵的深处,开着一朵玫瑰,我用生命的泉水,把它浇灌栽培,……在我忧伤的时候,是你给我安慰,在我欢乐的时候,你使我生活充满光辉”)

《<乡恋>,1980年左右的歌》

这首爱情歌,今天青年可能觉得怪怪的,它流行于1980年左右,那时人们情感刚走出“极左“年代高压和禁锢,它比较反应中年30——40岁一两代的心态,歌里写的是不能得到的爱情,渴望情感的自由表达,诉诸个性与自由的追逐,也比较反应那个刚经历的年代知识分子某种畸形心态,故流行。流行的另一原因是“甜歌”歌手李谷一的演绎,及当年电视的开始普及。

80年代后,诉诸个性解放、及个人自由的歌曲大量涌现,是建国后第一次;但随着进入90年代,迅速走向反面及无方向之歧路,“男女老少一首情歌”!

(歌词大意: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昨天虽以消逝,分手却难以相逢……明天即将来临,分手却难以相逢,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

《1979年,<太阳岛上>,秀田、邢籁、王立平词》

翻80年代初,并未找到一首集中代表“时代特征“之作,为何?是港台歌曲登陆的淹没?还是时代之弦难于再集中所思?……

这首歌是哈尔滨的市歌,那时刚开端城市可以有自己歌曲,它有一种朦胧的希望安定生活的情怀,那时个人旅游刚刚兴起,以前都是国营时代“出差”及“公费”旅行。此歌里弥漫朦胧的浓厚生活氤氲。

(歌词大意:明媚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美丽的太阳岛多么令人神往,带着垂钓的鱼竿,带着露营的帐篷……小伙子背上六弦琴,姑娘穿好泳装……)

《台湾歌曲<乡间的小路>,叶佳修词》

此歌应作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流传到大陆。

年轻人在上一代疲惫的足迹里出发,故开口成熟,有非集中于社会群体,而转向自然及松适生活的倾向了。此后心灵浪迹、与游离岁月开始。

80年代开门,还流行胡适作词的《兰花草》作家三毛的《橄榄树》等歌曲。特别是大量的邓丽君的歌曲。此为台海歌曲鼓风破浪登陆抢滩之时——

(歌词大意: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牧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前,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